易鹏飞:把准新常态,谋求新发展

浏览次数: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3-25
易鹏飞 把准新常态,谋求新发展
      去年11月,习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时指出,我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对内陆欠发达地区和典型资源型城市的娄底来说,更要把准新常态,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
      一、认识新常态,必须保持定力
      经济新常态的突出特征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把握新常态,一定要在认清形势、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保持战略定力,以新的视角去考量、去对待。
      (一)新常态下的经济下行,是“四期叠加”的必然结果。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增长动力仍显不足,复苏缓慢。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支撑经济发展的动力发生变化,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同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2008年以来,我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了“4万亿元”巨额投资计划、拉动内需和产业振兴等一揽子刺激政策,过度及提前使用了经济增长的潜能,挤压了未来的发展空间,导致产能急剧扩张。在此形势下,产生了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效应。娄底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明显,特别是从2013年起,长期积累的民间融资风险集中爆发,在全国“三期”叠加的基础上,呈“四期叠加”之势,经济运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一是钢铁、煤炭、化工、有色、建材、火电等六大支柱产业,在压缩产能、市场萎缩、价格下跌三重压力下,利润空间被挤,盈利能力下降,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导致规模工业增速明显回落。二是受民间融资风波影响,银行贷款全线收紧,民间资本只收不借,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更加凸显,部分企业处于严重缺血甚至失血休克状态。三是投资回报率下降,企业投资意愿减弱,经济增长后劲乏力。
      (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减速,是转型发展下的必经阶段。我国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来推动,现受资源、环境等制约,已难以持续。资源型城市发展尤其如此,转型发展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在新常态下,为避免陷入“矿竭城衰”的境地,必须经历转型所带来的“阵痛”,也必须容忍一定程度的经济减速。一方面,“去产能”亟需新的发展动力,必然对现有的资源型产业进行舍弃和调整。像德国的鲁尔地区,上世纪60年代推进转型时,把产量占德国80%以上的煤炭、占70%以上的钢铁进行调整,使其比重大幅下降,经济经历了一个明显的换挡期。很多后发国家在转型时也存在明显的换挡期,如日本在1973-1990年期间回落到年均4.26%,1991-2012年期间更是回落到年均仅0.86%。另一方面,因过去发展模式粗放,背负着沉重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民生等方面的欠账,亟需加大投入进行“补课”,而此时接替产业的培育尚需时日,财源税源较转型之前更为薄弱,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必然会减缓。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经济调速既是主动调控的积极成果,也是理性回归、正常回归的必经阶段。
      (三)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高质量、高效益和协调可持续。新常态下通过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更高层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也是对当前发展难题、风险不回避不拖延的积极态度。发展模式粗放、发展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优、经济效益下滑,是娄底当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比如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5个百分点,钢铁、煤炭企业全线亏损。如果再单纯靠耗资源低质低效的粗放方式来拉动增长,可能造成更多的产能过剩,让经济结构更加扭曲,资源环境更趋恶劣;再单纯靠强刺激措施和全面宽松政策,可能进一步抬高企业杠杆率和政府债务,增加金融风险。为此,必须走出“高速情结”,把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的更高质量、高效益增长,实现就业和收入增加的增长,实现协调可待续的增长。
      (四)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必须在注重“三驾马车”拉动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改革推动与创新驱动。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严重依赖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2010-2013年,每年都保持了20%以上的高投资,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而形成的负面冲击,但也引发了全面刺激政策边际效果递减、后续增长乏力等问题。动力转换不仅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更是大势所趋。对于娄底来说,更加迫切需要利用改革与创新的后发优势来激发活力、增强动力。一方面,需高度重视“三驾马车”协同发力。投资依然是“定海神针”,稳增长必先扩大有效投资,更加注重投资结构优化和投入产出效益。同时,从供给端发力,从需求端施策,补齐短板,培育消费新热点和出口新增长点,确保“三驾马车”更加均衡协调发力。另一方面,把改革推动、全面创新作为发展新引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创新,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真正使经济发展动力加快转换,推动经济结构从中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二、适应新常态,必须着力转型娄底作为资源型城市,要适应新常态,根本出路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一)着力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本世纪初,随着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基础材料需求增加,推动了娄底钢铁、煤炭、建材、火电、化工、有色等资源型产业高速发展和大幅扩张。但随着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局面显现,加上环境保护的压力,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严格压缩落后产能,这些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对全市经济运行带来了严重影响。但从娄底经济发展总的趋势来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工业仍然是全市经济的主导,特别是资源型产业占比较高的经济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如何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提高资源型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是娄底适应新常态的重大课题。一是优化发展资源深加工业。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优化发展资源深加工业,使基础资源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是破解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比如铁矿石-钢材-不锈钢(特种钢)-机械设备配件-大型成套设备,在这条产业链上,每往上一个层面,等量原始材料形成的市场价值都会成倍地增加,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价值产生。去年,涟钢汽车板项目建成投产,就是娄底在资源深加工方向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样,煤炭、有色、建材等领域,都有相应的深加工路线,通过资金、技术的注入与管理创新,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效益,完全可以做优做强。二是积极培育优势替代产业。利用娄底现有基础,充分发挥交通优势,积极对接大长沙,努力将矿山机械、农用机械、特种陶瓷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大型成套环保设备、汽车整车制造、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业。推进不锈钢产业基地和薄板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启动住宅产业化钢结构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大长沙汽车产业配套协作区。同时,着眼于生活性消费,积极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加快做强“三黑一菌”等品牌。三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以推进“融城战略”为契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引导产业向重点园区和集聚区集中,形成集约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园区为主阵地,加强交通、供水、供电等配套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并围绕完善产业链条做文章,精准地引进项目,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着力发展“两型”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产业发展上的重要方向。发展“两型”产业,是娄底适应新常态,应对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其它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对吸引投资者和降低产业发展成本作用巨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对娄底来说尤为迫切。近年来,随着娄怀高速、长韶娄高速、沪昆客运专线陆续建成通车,娄底交通格局显著改善,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以此为契机,推动现代商贸物流、现代金融、中介咨询、电子商务、委托服务等加快发展。重点是加快湘中国际物流园和中国物流诚通物流园建设,充分发挥作为国家二级物流节点城市的功能和效益。二是全力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健康养老服务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既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娄底在打造健康养老服务产业链方面的优势,统筹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相关领域的互动发展。利用传统的“药文化”和丰富的药材资源,做大做强医药产业;利用无公害蔬菜等资源,大力发展保健食品产业;利用生态、环境、气候等天然优势与文化旅游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产业,兴建医疗服务、营养保健、健身休闲、文化娱乐等健康服务机构,重点是全面启动众一中南医院建设,加快推进众一国际健康城建设。三是积极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旅游业是公认的“无烟产业”。随着交通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得到极大的释放,旅游业在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娄底文化底蕴深厚、景观资源丰富、交通比较便利,为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此为基础,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旅游小镇建设,推动曾国藩故居、梅山龙宫、水府庙、湄江、大熊山等景区提质升级,加快打造湘中地区文化休闲旅游中心。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游客参与度、提升游客满意度、增加游客消费额为目标,策划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开发形式多样的工艺品、特色饮食、民间文化等旅游周边产品,提高旅游附加值。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推动市内主要景区国内省内著名景点线路。深度挖掘湖湘文化、梅山文化,使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
      (三)着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建设。习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体现了中央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娄底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资源能源消耗过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虽然近年来强力推进了污染物总量减排和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遗留问题较多,生态治理任重道远。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以非常手段推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一是认真处理好“两座山”的关系,从源头上严把关口。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思想观念上切实把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任何时候都坚持生态环保优先的原则,宁可速度慢一点,也绝不能挥霍资源、破坏环境;宁可过程长一点,也要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不恶化这条底线。二是积极偿还历史“旧账”,以铁的手腕开展治理。对明令关闭淘汰的企业和项目,坚决淘汰到位;对国家和省里已经立项进行治理改造的项目,坚决改造到位;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反响特别强烈的区域和领域,坚决治理到位。以最严格的手段和措施,深入推进水体、大气污染治理,确保辖区内饮用水源稳定达标,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三是全力确保不欠“新账”,严格执法与追责。对于新上项目,引进时慎之又慎,审批时紧之又紧,在环境评估上严格把关,对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坚决说“不”,对不能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实行限制发展或逐步退出。同时,按照新的环境保护法和《湖南省环境保护责任规定(试行)》,加快建立覆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并严格责任追究,对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发生重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等五种情形启动行政问责,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终身责任追究。
      (四)着力推进民生改善。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当前娄底经济社会发展的 “软肋”,这种现象与转型的要求不相符,与发展的最终目标也不相符。一方面,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民生改善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也是转型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型的题内之义和最终目标,民生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样也会影响转型升级进程。因此,必须立足民生,努力实现转型和民生同步推进。一是认真抓好就业这一“民生之本”。转型升级必然伴随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企业兼并、重组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由此带来产业人员的下岗、失业等一系列问题必然会凸显。因此,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和劳动者素质,建立健全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在政策、资金、技术、税收方面支持再就业和创业,特别是对下岗失业者给予重点关爱与支持,努力实现稳定就业。二是完善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在就业趋向阶段性饱和、出现阶段性困难的情况下,要保证转型升级顺利推进,保证相关群体生活质量,必须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托底,织就一张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障房等在内的全民保障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医疗、养老保险等的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救助。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三是提高落后地区的“造血”功能。当前,城乡、区域、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任重道远。娄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在全省的排名比较靠后,必须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把《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与娄底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精准扶贫、开发扶贫、项目扶贫,努力提升落后地区的“造血功能”。
      三、引领新常态,必须强化保障
      引领新常态,就是按照“四个全面”的新要求,紧扣娄底发展实际,解放思想,强化保障,狠抓落实,不断提升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必须强化思想保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我们抓经济工作,应从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只有大局为重,才能有舍有得。对各级各部门来讲,必须坚决摒弃狭隘固化的地域观念和部门利益,加快融城战略的实施,加快审批事项的精简,为市域经济的发展赢取空间和时间。对企业来讲,必须立足行业、产业实际,放眼整个市场,看清政策走向,果断地放弃某些产业,该调整的主动调整,该淘汰的忍痛割爱,果断进入“高、精、优”领域,在确保生存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只有开放包容,才能海纳百川。娄底经济的开放度还远远不够,外面的企业进不来,丧失了很多发展良机。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讲究的是开放包容、互利互惠,一味闭关自守,只会停滞不前、步步落后。必须增强开放包容意识,引进更多的市外、省外乃至国外的技术、品牌、资金,走出一条依靠大开放大包容实现大跨越大转型的新路子。只有合作共赢,才能抱团发展。娄底有一些特色产业,比如农机、煤机、电子陶瓷等等,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规模和市场,但就是做不大、做不强。究其原因,就是部分企业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协作精神、合作意识,不善于抱团发展。企业只有增强合作共赢的意识,通过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资金共享,才能实现集群成长和品牌提升。
      (二)必须强化作风保障。引领新常态,必须有过硬的工作作风。大力治庸,让“庸者”难以立足。在当前形势下,吃拿卡要的情况大为好转,但“庸”的问题有所暴露,部分干部宁愿不干事,也不想“犯事”,这种“庸”产生的危害甚至比吃拿卡要更严重。因此,必须把治“庸”当作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来抓,从行政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等多个层面,切实形成对“庸者”的追责和淘汰机制。大力戒浮,让“落实”成为导向。不落实就是落空,不落实就是落后。必须弘扬“钉钉子”精神,决定了的事,全力以赴地去干,干就干成。比如抓招商引资,拿出卖保险、搞推销的劲头,学会盯、学会缠,不达目的不罢休;抓项目建设,盯开工、盯进度、盯达效,一盯到底,盯出实效。抓企业帮扶,绝不能只探探场子、做做样子,而是既开方子,又抓进度,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大力整风,让“四风”无处可遁。通过一年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整治“四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树倒根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根治,就有可能有死灰复燃。必须坚持常抓细抓实抓,让抓作风、反“四风”成为常态。
      (三)必须强化环境保障。新常态下的区域竞争,比拼的是发展环境。当前,娄底的转型发展已到了等不起、慢不得的关键期,练好招商内功,强化环境保障,吸引更多外来投资者,是赢得发展先机的重要抓手。严厉打击“三强两突”。“三强两突”顽疾长期影响娄底形象、挫伤投资热情、制约娄底发展。“三强两突”不除,环境优化就只能是一张空头支票,永远也别想兑付。对“三强两突”行为,必须痛下决心,强力整治,绝不能为了一时的稳控,而过分迁就。必须坚持“零容忍”,露头就打、严打狠打,特别是严打幕后的“保护伞”和“教唆者”,绝不手软、惩一儆百,从根本上铲除“三强两突”土壤。严厉打击官商勾结。官商勾结,破坏的是公平,滋生的是腐败。这类问题在娄底也比较突出,从暴露出的问题看,煤矿采挖、土地出让、工程建设等领域是重灾区,领导干部亲属违规经营关联企业是常用手段。严打官商勾结,一方面需要规范重点领域的权利运行,斩断利益输送链条,瓦解权钱交易联盟;另一方面需要净化政商生态,厘清官商关系,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官商交往要相敬如宾,不要勾肩搭背”。严厉打击违法乱纪。优化发展环境,关键在于营造法律至上、规则至上的良好氛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动真格、出硬招,才能狠刹歪风邪气,才能风清气正。对那些胆敢破坏发展环境的“出头鸟”,不管涉及谁,涉及哪个层面,都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
      (四)必须强化组织保障。引领新常态,让“看得见的手”更加有效,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一是加强领导。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领导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把各项部署落到实处的重任,毫无疑问是“关键少数”。实践证明,只有始终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才能牢牢牵住发展的“牛鼻子”。各级领导干部理应增强认识新常态的自觉性,强化适应新常态的主动性,提升引领新常态的创造性,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二是协调配合。当前一些部门各自为政、遇权就揽、碰责就躲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尤其是社会越转型、改革越深入,工作系统性、协调性的要求就越高。这既需要分工更加精细,更需要各级各部门主动沟通,打破区域、部门之间的界限,积极担责,协调推进。三是形成合力。在新常态下砥砺前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形成合力,更需要全市人民这个“最大基数”的支撑。因此,抢抓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机遇,必须广泛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引导全市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形成携手攻坚的强大合力和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