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融入新型城镇化 开启易地搬迁新生活

浏览次数: 作者: 廖永华 周字款 发布时间:2024-05-14

5月14日,笔者从娄底市发改委获悉,2022年以来,娄底市坚持将融入新型城镇化作为巩固拓展易地搬迁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方向、主要抓手、具体举措,抓实“五个一”聚焦“五个提”,积极解决搬迁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得到有力保障,安置区配套设施有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日益健全,全市28个500人以上大型安置点,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0433人,2826名搬迁群众落户安置社区。

 图片1.jpg

图为配套建有三级客运站、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等设施的涟源古塘安置点。

抓实“五个一”,让工作“有力有效”

娄底建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顾问,分管常务副市长、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第一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纵向市县乡三级联动、横向市直部门通力配合。通过抓实“明确一个总体思路、出台一个实施细则、制定一张项目清单、建立一套政策举措、完善一套联席制度”的“五个一”,以扶持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提升配套设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社区治理体系为重点,扎实推动易地搬迁安置点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

为明确思路目标,设定时间路线,娄底出台《推动500人以上大型易地搬迁安置点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2023-2025年)》。在市本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央、省、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统筹搬迁群众需求、安置点发展需要、地方财政能力等,制定了一张三年行动项目清单,以项目为载体,规划实施项目65个、总投资1.16亿元。力争每年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搬迁群众在融入新型城镇化工作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为确保工作推动“有力有效”,印发了《关于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十条措施》,对社区治理、产业帮扶、稳岗就业、住房维保、教育提升、医疗保障、政策兜底、配套服务、投入机制、考核评价等融入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进行了任务量化。

聚焦“五个提”, 让群众“可感可及”

为推动搬迁群众“融得进、有就业、能致富”,娄底通过实施“城镇化率提升、公用设施提档、公共服务提标、产业帮扶提质、就业帮扶提效”的“五个提”,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变化,让群众“可感可及”。通过就地安置一批、劳务输出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返乡创业带动一批等“四个一批”和以工代赈项目带动,积极引导娄商回乡投资实体经济,为搬迁群众供给“家门口的优质岗位”,切实帮助搬迁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图片2.jpg

帮扶产业基地和帮扶车间组图

 2022年以来,全市共举办机电、厨师等技能培训班50余个,举办专场招聘会20余场,培训搬迁劳动力近万人次,实现有就业意愿搬迁劳动力100%就业。发展“小店经济”,培育精品民宿、“打卡小店”,发展红色旅游、非遗作坊等新业态,全市搬迁人口新开办小加工、小餐饮、小商贸等838家。依托“合作社+基地+搬迁户”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了冷水江黄桃、蓝莓,涟源桥头河蔬菜、古塘金秋梨,双峰淮山、艾草,新化黄精、红茶等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带,带动了31328名搬迁群众发展产业,人均增加年收入1500元。全市共建设优质就业帮扶车间142个,并通过提供融资服务、要素保障、技能培训等全方位支持,建设了涟源市白马桃林堂安置点德晟科技产业园、邬辣妈食品,双峰县博洋包装、福泰箱包,新化县伟兴竹业、欣盛手袋等20余家示范性帮扶企业,吸纳搬迁劳动力2000余人,人均年收入50000余元。

 图片3.jpg

图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举行就业招聘会

 娄底对标“城市小区”标准建设大型安置点社区,批复设立了11个社区,17个安置点纳入所在村(社区),配建或改扩建了义务教育学校、社区服务大楼、活动广场、卫生室、一老一小关爱中心、图书阅览室等,实现了就业、就学、就医、社保、户籍管理、法律咨询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整合财政资金、财政衔接资金和专项结余资金近1亿元,升级改造通达安置点道路近60公里,开通公交或城乡客运线路26条,涟源古塘、伏口两个千人级集中安置点,还配套建设了公共汽车站。饮水、用电、垃圾转运、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延伸实现全覆盖。

通过2年多的努力,娄底推动易地搬迁安置基地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至当前,全市28个500人以上大型安置点,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0433人,约占安置点所在22个乡镇新增常住人口的80%。鼓励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搬迁群众进城落户,2826名搬迁群众落户安置社区。有力推动了搬迁安置群众的市民化、就业多元化、产业特色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易地搬迁群众开启了全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