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浏览次数: 作者: 苏广利 发布时间:2016-07-25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心得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要求“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要“突破水稻机插、油菜机播机收、棉花及甘蔗机收等瓶颈,推广大马力、高性能农机和轻便、耐用、低耗中小型耕种收收及植保机械,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主要农作物耕种综合收机械化率达到7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要先行已达成共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耕地抛荒难题、减轻种植劳动强度,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人在娄底从事农机工作近40年,对娄底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这次参加湖南省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举办的“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认真的、系统的学习了五中全会的精神,听取了省委书记和专家们的讲课,受益匪浅,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有关农业和农机的关系及娄底市的农机发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从2004年颁布实施以来,中央财政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补贴资金额度逐年大幅增加,到2015年,我市农民累计享受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额近3亿元,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通过项目实施,一方面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功效,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农业从业人口,提供了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也为降低耕地抛荒面积,加快土地流转,培养种粮大户,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益经验。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带动全市农民购机总投入近10亿余元,高性能农机具,特别是收割机、插秧机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有了快速的发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6万千瓦,各类农业机械51.6万台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其中,机耕85%,机收70%,机插24%),2015年全市机耕面积180千公顷,机电排灌121.42千公顷,机械植保61.02千公顷,机收137.3千公顷,农副产品加工294.41万吨,农用运输61786万吨公里,农机经营作业服务总收入达到11亿元。

  

  二、农机机电产业发展迅速。

  

  农机机电产业是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了《娄底市农机机电产业2010—2020年发展规划》,并通过了市级评审,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全市农机产业按照“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农机大市场+农机会展+自主创新”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和“品牌整合、资产整合、产业整合”的总体思路,着力优化整合资源,积聚发展力量,确保做大做强。特别是双峰农友集团的成功整合和快速发展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肯定和鼓励。全市有116个农业机械产品纳入国家、省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和省内外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为我市农机生产企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农机产业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2015年,农机企业完成产值61.14亿元,双峰农机产业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入园企业不断增加,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也初步形成。双峰县已成为全省唯一的“农机产业基地”和全国唯一的“碾米机械之乡”, 境内农友集团董事长代表全省农机企业在年初受到了温总理的接见,2012年4月,双峰县政府与省农机局签订了了《关于加快双峰农机产业发展的战略协议》。“好运来”商标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已获批准。

  

  三、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态势喜人 。

  

  市农机局根据新的形势,深化农机发展内涵,拓宽农机发展途径。通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到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1102家,已经登记注册的农机合作社135家。农机经营作业服务收入超过12亿元。全市有45家农机合作社进入湖南省财政扶持范畴。农机合作组织已成为发展壮大农机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的有效途径。农机合作组织在当地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四、农业机械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已经形成。

  

  (一)农业机械大大减轻了水稻种植劳动强度。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从育、耕、插、治、收每一道环节都离不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作业方式,劳动强度大,不是强壮劳力难以为继,特别是种植双季稻,抢收、抢插更是时间紧、劳动强度加大,稻谷收获受天气制约。在乡镇和农民交谈中了解到,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大大降低了水稻种植劳动强度,机械化育秧、水田机耕、机械化插秧、病虫害的机械植保、机收、烘干、运输、加工等全程机械化在县市区都大有加快发展之势。

  (二)农业机械有效解决了耕地抛荒难题。近年来,国家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给予良种和燃油等一系列补贴。但是,由于种粮成本高,效益低。虽然国家对粮食收购价实施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还是不高,因为国家的补贴和粮食收购保护价所产生的利润被化肥、农药、人工价格上涨抵消了,因此只种单季稻的逐年增多,留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居多,耕地抛荒现象正在蔓延,粮食增产受到制约。而农业机械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我市的农机示范村,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专业户(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土地,合营、联营等形式,运用新机具、新技术精量播种育秧、耕田、插秧、植保、收获、运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种植双季稻赢得了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能有效解决耕地抛荒问题。

  

  (三)农业机械在粮食生产中的效益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认同,抢农时、效率高、降成本、增产增收非常明显。

  

  早稻机械作业与人工作业费用比较(仅供参考)

  

  机耕        160元/亩.次        人工        260元/亩.次

  

  机插        80元/亩        人工        150元/亩

  

  植保        45元/亩        人工        100元/亩

  

  机收        140元/亩        人工        300元/亩

  

  农药        70元/亩        人工        100元/亩

  

  化肥        100元/亩        人工        100元/亩

  

  合计        595元/亩                1010元/亩

  

  产量        900斤/亩×130=1170元        人工        800斤/亩×130=1040元

  

  效益        1170-595=575元/亩                1040-1010=30元/亩

  

  从上表可以看出,机械化作业效益明显,扣除土地流转或土地经营承包费用300—350元(有农民朋友高兴的说:坐在家里也赚钱。),纯利225—275元/亩,种植双季稻每亩利润在500元左右。如果加快土地流转,由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组织集中经营,既能提高粮食产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又能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彻底解决耕地抛荒,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水稻生产机械化与人工效率对比

  

  机耕(有中小型机械)        5—14亩/天        人工        1亩/天

  

  机插(有高速和步进式)        8—10亩/天        人工        0.8亩/天

  

  植保(有弥雾机和喷雾剂)        13—15亩/天        人工        4亩/天

  

  机收(有半喂入和全喂入)        15—20亩/天        人工        0.5亩/天

  

  机械施化肥        15—18亩/天        人工        3亩/天

  

  从上表可以看出,机械作业是人工的6—20倍,特别是双季稻的种植,为抢收早稻,抢插晚稻赢得了时间,也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农业机械解答了谁来种田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谁来种田是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加速了农业的科技进步,有力保障了农业稳定发展,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引领了耕作制度改良,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和规模经营,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当前,农业机械化正深刻引领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科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同时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压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已成为当前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正如习总书记说的,要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五、影响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影响高新农业机械和技术的引进、使用。我市属丘陵地带,田土面积大小不一,机耕道、农机具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娄底属典型的娄邵干旱走廊,降雨量分布不匀,技术含量高、节能环保等大型农业机械难以发挥效率。

  

  (二)自主研发过硬的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农机产品极少。我市农机产品虽然品种多,大多数只在产前能够使用,产中、产后的农机产品少,局限于耕地、谷物加工,严重影响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三)乡镇农机站难以发挥作用。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机站临近解体,近几年,通过农机部门的努力,虽有好转,但基础太差,硬件设施和人员素质跟不上形势要求,特别是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在这一关键环节严重受阻。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和2010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农业厅等单位<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湘政办发〔2010〕)71号)文件关于乡镇农机站改革至今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四)农机科研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我市农机产品在省内外有广泛市场,但从事农机科研的人员极少,县级没有农机科研机构,市级农机研究所近几年科研成果匮乏,农机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农机生产企业只能与外界合作,增加了生产成本,延迟了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

  

  (五)各级财政投入与农机化发展不相适应。农机部门历来是弱势部门,财政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主导作用的需求相差甚远,农机部门担负的各项职能因经费紧张无法很好实施。

  

  (六)现行政策与农机化发展的矛盾。一是国家把良种、燃油补贴等打卡到户,而种粮大户、合作组织使用农业机械种粮却没有任何补贴。二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实行机械化作业带来较大难度。三是耕地大丘变小丘、丘陵山区耕地“大如盆,小如月,细如线”,高低不平,机耕道建设、机械库棚建设等已在其他地方开展,娄底至今没有启动。新农机的研发推广基金一直没有设立。

  

  六、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一)继续加大农机化事业的投入。建议从上到下把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为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大投入,并作为量化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增加机械化育插秧试验、推广、培训、作业补贴经费,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明确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建议设立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基金,或在粮食生产发展基金中明确较大的比例用于促进机械化。

  

  (二)加大乡镇农机服务体系改革力度 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国务院、省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和政策,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2012年基层农业(含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含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娄政办发〔2013〕13号《转发市农机局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应用与农机机电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也有明确要求,希望尽快落实。同时,希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八条“对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安排财政补贴。燃油补贴应当向直接从事农业机械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放”的规定,国务院尽快出台发放新办法。

  

  (三)加大对农机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设立新农机研发推广基金,制定研发基金管理办法,用于奖励、支持农机新产品研发、著名品牌、驰名商标的创建、企业上市等方面的工作,建立与农机产业相配套的研发、培训、检测、配送、会展中心。

  

  (四)加大对平安农机的支持力度 2008年,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对低速汽车(原农用小四轮、三轮车),移交给公安交警。随着农机购置补贴额度逐年增加,农业机械的总动力每年以8%的速度增加,而且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上牌正管理的机械日益增多,按规定应该登记管理的农田作业机械更是遍布农村田间地头,农机安全监理职能不仅没有消弱,反而增强,任务更加繁重,安全监管形势非常严峻。2011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取消了农机监理收费,农机安全生产经费更加紧张,所需安全检测设备无法添置。建议增加农机监理装备投入,将所有在岗农机监理人员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公共经费和补贴由财政参照公安交警和安监系统标准施行。

  

  (五)加快农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家工信部《农机工业发展政策》,国家商务部《关于加快农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至今没有一个落实到位的具体实施意见。建议市委、政府尽快研究制定支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和实施意见,从机耕道、机库机棚、土地流转、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搭建农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市农机管理局 苏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