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浏览次数: 作者: 王文潇 发布时间:2017-09-14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近日,我细细品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本书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让我们感受到青年习近平在磨砺中成长、在困境中升华的强大精神品格,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年团干认学习、对照思考。

一要学习总书记热爱读书、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是青年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团干提升素质,能力的根本途径。在这本书中,就记录了总书记在15岁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中国最贫困,条件最艰苦的梁家河地区,在最辛苦,繁忙的下乡劳动之余,仍孜孜不倦,读书不辍、刻苦学习的故事。乡亲们这样回忆他:“近平在梁家河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他带一箱子书下乡,晚上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对比总书记这种读书精神,我不禁沉思,作为机关青年,也许我们不缺苦干实干的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忠诚履职,爱岗敬业,但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每天坚持阅读的能有几人。记得有一次总书记在涉访谈中说到,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总书记用自己的奋斗经历告诉我们:有没有时间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只要用心,再忙都能挤出时间来读书,只有当你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时,你就能自觉地创造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也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我们的理想信念,理论修养,人生视野,能力素质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要学习总书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苦是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吃苦是习近平面对艰难困苦的勇敢选择。这本书中记录到:“近平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抢着干,从来不惜力,从来不“撒尖儿”,关键在于,这样的苦活累活,他一干就是七年,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联想到我们这一代,每天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吹着空调,看着手机,谈论着休闲、美食、时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不愿吃苦也不需要吃苦,可是工作一旦遇到困难、压力、委屈和挫折时,往往容易抱怨消极、心灰意冷甚至自暴自弃,缺乏勇往直前的的恒心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习总书记用他的吃苦经历告诉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个人经历的苦难和磨练,最终会成为他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吃苦磨练出的精神和意志会成为我们在事业奋斗中始终进取向上的基石与动力。所以,我们要学习总书记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的精神,勇于在复杂环境、艰苦条件和基层岗位锻炼自己,珍惜工作、生活中各种吃苦的磨砺,让青春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中淬炼成长。

三要学习总书记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我们在聆听习总书记在各大场合中的讲话中都感到,主席的一言一行都饱含着对人民的深情,比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这些话语很朴实,接地气,但又能打动人心。我想,这与他在15岁的年纪就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所结下的深情厚谊是分不开的。总书记在回忆那7年的知青生活时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总书记这种发自骨子里的公仆意识和悲悯情怀,恰恰是我们这一代青年需要培养和加强的,现实中,有些青年群众工作经验不足,说话、办事走不近群众心里,工作得不到群众理解和支持,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对群众的感情不够深、不够真;作为机关青年,我们要乐于到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部门和岗位上去锻炼成长,作为共青团干,我们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扶贫济困、三同等社会实践活动,在零距离接触困难群众中增进对他们的感情,只把这种感情根植于心,才能自觉地把公仆意识融入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树立当代青年一心为公、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我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得到的最深感受。让我们青年团干从中这本书中汲取精神力量,转化为履职尽责、攻坚克难、创先争优的强大动力,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进取的精神和扎实的业绩为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在吃苦、奉献、勤学、进取中焕发迷人光彩。(市公安局 王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