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浏览次数: 作者: 张滔 发布时间:2017-09-15

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勤奋好学、务实担当的有为青年,一个历经磨难却又坚韧不拔、始终充满信心的乐观青年,一个与广大穷苦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有志青年。读完之后,我的内心感慨万千,在对习总书记有了更加立体的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的收获。

总书记到梁家河插队时还不满16岁,这个年龄所要面对的偏僻穷苦的自然环境、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特别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如此条件下,总书记通过不懈努力,入了党、当了支部书记,组织当地群众修淤坝地、建沼气池、办缝纫社、代销社,做了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好事,成了群众眼中的“好后生”。习总书记7年艰难的知青岁月,是一个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是由历经磨炼到自我升华的过程。

知青艾平说“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是啊,从梁家河大队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带领梁家河群众艰苦奋斗到党的事业总舵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迈进,青年时代的总书记就已树立了远大理想。这个最初的理想,不是要当多大的官,而是能够为老百姓办好事,带领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想,总书记总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艰难困苦,不曾说过放弃。在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等“五大关”,在与广大群众共同生活了两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后,总书记将个人追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总书记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却始终没有对党产生过动摇和怀疑,这是一份多么了不起的坚定和坚持。联系当前,不乏一些人因为一时的挫折、一时的不公正待遇就对上级、对组织失去了信心,进而不思进取,在工作岗位上浑浑噩噩,对待工作敷衍了事。往小了说,这是对个人的不负责任,往大了讲,这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从深层次分析,上述情况的出现,表面是内心缺乏对工作的认同,其实质是缺少了远大理想作支撑。1974年,总书记放弃了参考工农兵学员的机会,知青雷平生劝总书记把握难得的机会,但总书记说:“走不了我就在这儿待着吧,我本来就是个农民!”由此可见,总书记在面对能否个人得失时,内心是多么的坦然,而这份坦然源自根植在总书记内心想为百姓办好事的想法。对每个人来说,不管是参加工作不久的新人还是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内心都应始终怀有远大的理想,有了理想信念作指引,我人们才不会被一时磨难所困,不会在计较个人荣辱得失中迷失自我。

回顾总书记的知青经历,不管是哪一种身份,总书记都能很快融入角色,把本职工作做好:出工时,他是一个熟练掌握劳动技能、能拿十公分的壮劳力;当社教干部时,他带领村民修梯田、打土坝、植树造林,是一个受到大家称赞认可的好干部;当大队书记时,他远赴四川学习办沼气,终于为陕西省建成了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村民做饭、照明困难,此时他又是一名沼气专家。“做一行、专一行”,总书记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做到了。

在当今浮躁之风盛行的时代,我们广大青年应以总书记为榜样,心怀理想信念,集聚直面困难的勇气,扎根实处,从实际出发破解难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出彩人生。(市强戒所 张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