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在实处的典范———读《习近平在正定》有感

浏览次数: 作者: 彭势强 发布时间:2019-06-11

近日,我怀着深厚的感情悉心研读了《习近平在正定》这部采访录。我曾在地方党政部门工作过,对那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农民情况十分熟悉。现在细读此书,倍感亲切和钦佩,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鼓舞,思想得到升华。

1982年后的三年多时间,正定为什么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习总书记离开正定去了福建、浙江工作的那些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正定的干部群众一直与他保持着密切的联系?45万多正定人民为什么对他一直念念不忘,至今仍誉称他为“永不卸任的县委书记”?答案会有很多很多,但让我最感动的还是一个“实”字: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把住正定发展脉搏,用好各种实招,办好正定实事。

——改变单抓粮食生产的传统方式。正定当时是河北一个很有名气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县,但又是一个典型的粮食高产穷县。全县45万人口,粮食面积30万亩,单产“过黄河”“跨长江”,一年上交国家粮食7600万斤,而余下的人平不足400斤,还要留足种子,备足饲料,口粮远远不足。全县的经济状况也是“农业的单打一,农业又是粮食单打一”,粮食上去了,经济却发展不起来。习近平同志来到正定后,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本着求实的原则精神,冲破各种阻力,积极果敢地向上级反映,得到了上级的高度重视,经中央、省、地联合调查,核减征购任务2800万斤。全县上下一时欢呼雀跃,纷纷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搞活县域经济,“中棉十号”种植面积扩大到17万亩,1983年实现农业产值翻番,农民人平收入由上年的148元一下增加到400元。

——依托城市综合开发县域经济。正定南面、西部毗邻石家庄市,县城离市区仅15公里,还有2条铁路、4条公路穿城而过,交界线长达29公里,有着发展城乡商品经济的极好条件。习近平同志经过走访调研,多方联系,与经济学家于光远等反复讨论论证,确立了正定“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思路,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打入石市,挤进京津”的路子,制定了“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二十字经济发展方针。全县上下多种经营大发展,农工商齐迈进,将正定经济带入了发展快车道。30多年来,全县也一直沿着这条路子走,经济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大力吸收外来人才。正定原属一个农业单打一的产粮大县,要发展城镇企业,创新发展项目,实现经济腾飞,光靠县内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是远远不够的,优秀的企业领军人物更是奇缺。据此,习近平同志大刀阔斧,革新人才制度,破天荒出台了著名的“人才九条”。公开向各地有识之士敞开大门,为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开启了先河,作出了示范。这一举措在当时的河北,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年内正定接纳外地各种优秀人才374人,为正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调动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正定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属典型的“大呼隆”,队长一打钟,社员一窝蜂,出工不出力,收工打冲锋,分配上也是“干不干,八分半”,严重挫伤了社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习近平同志根据当时的形势,带着从对党的农村政策的深入理解,顶住压力,与县委另一名负责同志一道,选择离县城较远、经济较落后的里庄店公社办起了“大包干”试点。“包”字底下出黄金,社员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年下来,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也开启了全省农业“大包干”先河。

——依托文化古城盘活经济。正定属一个典型的文化古城,习近平同志充分利用这一独特优势,把保护文物古迹与发展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盘活正定经济。从件件实事入手,先后修建常山公园、修缮彩绘大佛寺、组建好乘飞机旅游观光公司、新建“真实”的荣国府等。特别是建造“荣国府”,他敏锐地抓住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要拍摄电视剧《红楼梦》需40亩地搭建一个临时摄影棚的契机,及时联系洽谈,多方做好工作,争取摄制组落户正定,将临时棚改为“真实”的荣国府,再加上配套的荣宁一条街。为力推“项目”的实施,他们千方百计筹集各项建造资金350多万元,为正定寻求到了一个打着灯笼都难找到的旅游开发项目。1986年一个“真实”的荣国府及荣宁一条街建成开放后,正定的游客多了,人气旺了,经济也就自然活了。这一年光门票收入就达221万元,旅游收入创下1761万元的新高,使正定由过去单纯的产粮大县一跃成为了一个文化名县、旅游大县、经济强县。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年的正定,生动展现了习近平同志从政起步的奋斗轨迹,展现了一位对党忠诚,善战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的形象。正是由于习近平等同志干在实处的卓越工作,使正定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冀中平原农业县,赶上时代大潮,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习近平同志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正定这片大地上书写了一部激情洋溢的青春感人诗篇。

今天,我们伟大的新中国已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新气象呼唤着“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锤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干在实处,干出实绩,走在前列,一定要坚持五个“牢记”,做到五个“必须”。

一要牢记坚定信念。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习近平在正定》这部采访实录告诉我们,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改变老百姓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他22岁离开陕北黄土地时,就已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要为人民做实事”。把当年他在梁家河、在正定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初心,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发展史上去思考,那就是为人民向往美好生活而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二要牢记为人民服务。必须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正定,习近平同志的心里时刻装着人民,人民在他的心里重于泰山,始终坚持一切工作为人民的切身利益着想,把为人民最关心的难点热点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他曾谈到当时冲破阻力,据理力争核减征购任务时,用平和的语气说:“正定宁可不要‘全国高产县’这顶桂冠,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一平实的话语透视出了他对那些忽视群众利益而片面追求政绩做法的坚决抵制。

三要牢记勤于政务。必须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在正定的那些年,习近平同志善于查阅正定的古史,善于下村摸准实情,善于召开不同类型座谈会听取不同意见,积累和养成了“四种”优良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的勤俭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务实作风。不讲大话空话套话,话语干脆,干事利索,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正定“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思路的确立,能使农民“腰包”很快鼓起来,30多年来的正定能一直沿着这条路子走,完全得益于他当时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四条原则的结果,即:农村为城市服务,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供应城市,城市帮助农村;农村支援城市,城市发展农村;农村依托城市,但不能全靠城市。基于他的理念与卓越工作,当时毫无隶属关系的石家庄市主动向正定提供94个协作项目,安排正定农村劳力2000多人。

四要牢记勇于担当。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办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下到正定一段时间后,习近平同志凭借自己对正定“真实”情况的了解,凭借自身的智慧、胆识与担当,敢于突破旧的生产关系,较早实行农村大包干;敢于突破政策框框,减轻不合理的高额粮食征购任务;带头解放思想,打开改革开放大门,吹响向富民强县奔小康的进军号角;带头制定“人才九条”,招贤纳士,博览群才;敢于力排众议,筹措资金建造“真实”的荣园府,做大做强旅游发展项目。对于领导班子中出现的意见分歧,也从不躲躲闪闪,而是本着实事求是、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在交心通气的民主生活会上逐一加以解决。

五要牢记清正廉洁。必须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表态不如表率,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时的一句口头禅。一位县委书记,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摆放着一张桌、一张床、两把椅、一个热水壶、一个装满书的小书架,连部电话机都没有,简单到再也不能简单了;一辆半旧的“二八式”自行车,是他下乡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一身半旧的绿军装穿得最多;一条半旧打补丁的褥子一直摆放在床上;常拿着饭票和大伙一块在食堂排队打饭;下到村庄调研,和群众聊天谈话,往往就在田间地头,没有那种繁文缛节和刻意安排。在正定工作期间,他每年去北京开会、办公事五六趟,只因父母在京城,来回车费从未到公家报销。

当代年轻干部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广大年轻干部一定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进,开拓进取,不断谱写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市科技局 正处级退休干部  彭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