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山下的凝思——市广播电视台赴湘乡市东山学校开展“学史明理”党性教育活动侧记

浏览次数: 作者: 汪伯雄 发布时间:2021-04-20

在湘乡市东台山麓,涟水之畔,有一所弦歌不绝的百年老校,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东山学校,这里是少年毛泽东求学的地方,这里还走出了陈赓、谭政、萧三等一大批英才俊杰。一所偏居一隅的学校为什么这么“牛”?

QQ图片20210417220847.png

台机关党员在东山学校开展“学史明理”党性教育活动

3月30日,一个莺飞草长的日子,娄底市广播电视台机关支部党员来到这里,开展“学史明理”党性教育活动,感受百年党史,接受红色教育,汲取奋进力量。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党员们迈步校园,穿过长长的林荫,“公诚勤俭”的校训,毛主席曾经就读的教室和课桌,一件件实物和史料展现在我们眼前,循着主席当年足迹,仿佛把我们又带回到一百多年前那段艰难的求学岁月。

1910年秋,不满17岁的毛泽东怀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决心,挑着一担行李,从韶山冲步行50多里来到东山学堂求学,因错过入学考试时间,他在门房受阻,正好校长路过,便出题考他,他立即挥就一篇《言志》,字里行间充满着救国救民的热情和志气,终而被惜才的校长和包容的学校破格录取。从此,这个从韶山冲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当时的东山学堂开风气之先,是少有的“洋学堂”,不仅开设国文,还开设了政治、物理、化学、英文和音乐等新式课程和新式教育,让少年毛泽东的思想和眼界得到很大的提升。毛主席虽在东山学堂只待了一个学期,但这半年对他一生救国救民、探索真理影响巨大。以至建国后他在怀念东山学校的老师时,动情地说:“没有他们,我进不了东山学堂,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

东山学校的新锐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惠泽了一代代的年青人,“东山学校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不少东山学子跟着毛主席走上了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道路,共和国大将陈赓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离东山学校不远的龙洞镇泉湖村,座落着陈赓同志的故居。在陈赓同志生平陈列室,党员们通过参观展馆文物史料和听取讲解,详细了解这位党性高于一切的传奇大将一生。

陈赓因在长沙受到毛主席的引领和教导,很早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受党组织委派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三杰”之一。1926年,蒋介石悍然制造了反共、分共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前程似锦”的陈赓拒绝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利诱和拉拢,毫不犹豫地公开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表现出坚决跟党革命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在参展中,讲解员透露陈赓的坚强党性还体现在他实事求是的作风上,1960年,陈赓携夫人回到了阔别四十三年的故乡,那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迎接他的到来,当地给村民们发了点白米,他走访村民时看到家家都摆放白花花的米饭,但个个却面带肌色,于是他去察看村民的米缸,却发现没有一粒米,他当即对陪同的干部发了火:“当年蒋介石瞒不了我,日本鬼子骗不了我,现在你们还想哄我?”在听了当地干部的检讨后,陈赓语重心长地说:“工作没做好也不能全怪你们,现在国家普遍都困难,但你们要察实情,说真话”。

QQ图片20210417220850.png

党员们在陈赓生平陈列室听取讲解

东台山春色葱茏,涟河水奔流不息。当年东山学校成为毛主席踏上革命征途第一站,从此,在这里萌发的革命火种开始撒向全中国,他确立并开创了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在他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砸碎了一个腐朽的旧世界,迎来了一个新生的中国。今天的中国已天翻地覆,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党员们在参观后感言,我们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青春和热血打拼出来的,应当倍加珍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学党史、悟思想,就是要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砥砺初心,当好“接力棒”,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不落伍、不褪色。(市广播电视台 汪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