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启蒙

浏览次数: 作者: 孙杰平 发布时间:2016-09-13

  美的启蒙

   

   

  初读《美学三书》是在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大学毕业后我去到湖北的一个小城参加工作,在那里我得到了一间杂房和一张书桌,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多余的了,甚至连床也得自己去购置。但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里,我开始了我的悦读之旅。

  

  一桌一椅一盏桔黄的灯,人就在灯下神游于上下五千年中。听起来《美学三书》好象是一本书,但实际上它是三本书组成的一个系列,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读完《美的历程》,再读《华夏美学》,越读越着迷,读来觉得满齿生香。

  

  《美的历程》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与宗教舞蹈开始,讲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饕餮与线条艺术,讲到先秦理性精神,讲到楚汉浪漫主义,讲到魏晋风度与佛陀世容,经历盛唐之音与宋元山水意境后,来到明清各种文艺思潮。实际上,《美的历程》勾勒了一幅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图景:“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相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匠……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吗?(《美的历程》扉页)”

  

  如果说《美的历程》是严格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对中国的古典文艺所做的巡礼,那么《华夏美学》是作者以中华美学主题为单元,更为深刻地讲述中华五千年美学的精髓,它们包括中国的礼乐传统、孔门仁学、儒家与道教的互补、屈原与魏晋士大夫的美在深情、“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似的永恒与妙悟、“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中的韵味与冲淡,直到走向近代后的从情欲到性灵与美育代宗教的趋势。“心理本体的重要内涵是人性情感。它有生物本能如性爱、母亲、群体爱的自然生理基础,但它之所以成为人性,正在于它历史具体地生长在、培育在、呈现在、丰富在、发展在人类的和个体的人生旅途之中。(《华夏美学》结语)”而细读《华夏美学》,无论是“在战斗情怀中,在爱情火焰中,在巨大乡愁中,在离伤别恨中,在人世苍凉和孤独中,在大自然山水花鸟、风花雪月的或赏心悦目或淡淡哀愁或悲喜双遣的直观感照中……”,都是我们这个民族所走过的心路历程,都有着普遍性的情感积淀和本体结构。

  

  《美学四讲》是纯理论性的探讨了,不再是对中华美学的描述,而是对整个美学做抽象化的概括与分析,需要费力气攻读。如果只想在悦读中感知华夏美学和美学的基本常识,从《美的历程》阅读到《华夏美学》就可打止了,不必再费力去读《美学四讲》。

  

  打开《美学三书》,触摸的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接受到的是典型的东方的美学启蒙。你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叹息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深沉真挚地感情化了,其精神世界的美,美在一往情深;你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画面表明,儒者即使奔波劳碌救世济民之际,仍然可以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审美情趣;你再细细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超脱的适宜的喜悦,它既非宗教的狂欢,又非世俗的快乐,当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华夏美学》的最后一章曾提到过近代中国美育替代宗教的趋势。再读《美学三书》,我在想,在这个社会转型思想迷惘的年代,如果你对前进的方向觉得困惑,那么重新温习中华五千年来的美学精粹吧,兴许能从其中找到方向,找到安宁与平静。如若不信,不妨开卷试读。(市创投 孙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