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浮香中的端午节

浏览次数: 作者: 孙杰平 发布时间:2016-07-22

   艾叶浮香中的端午节

   

  

  我小的时候逃过一次课,只为看端午节的龙舟赛。逃学的那天,我和同桌把书包从窗台扔下,再谎称上厕所,就这样逃离了学堂。初夏的阳光里处处是风景,一路的流连忘返,等赶到码头的时候,龙舟赛已经接近尾声。

   

  这就是幼年记忆中的端午节——熙熙攘攘的人流,水中的酣战和岸边的观战。我的家乡在湖南的资江边,这里自古巫风浓厚,至今都有一套不同于中原的祭祀仪式。端午节这天,资江上的龙舟赛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家家粽子飘香,户户门口插着艾叶,端午节就在粽子与艾叶的香味中浮动。

   

  等到了高中的时候就渐渐明白端午节的由来,也从史记《屈原列传》中大概知道了屈原的生平。高三那年的端午节,我奋力想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曾沿着资江边一直往上游走,希望能追寻到屈原的些微痕迹。《楚辞?九章》之《涉江》曾经记载,“入溆浦余徘偟兮,迷不知吾所如……”,溆浦就在我们家乡的隔壁,也就意味着屈原曾经到过我们这一带。

   

  让我痛苦煎熬的那个女孩就住在江边,她住的那个地方叫白溪,是我们县下的一个镇。我就从县城的码头开始步行,一直往上游走,一面想象着屈原当年在阴雨连绵中来到当时人迹罕至的湘西湘北一带孤独彷徨的心情,一边幻想着在上游的某个支流的入江口看到渡船,这个地方就是白溪,而心中的她就在渡船上。

   

  只是我走了一路,除了看到滔滔的江水与岸边的稻田外,剩下的就只有山丘上的艾叶。艾叶的苦香在风中微微散发。屈原的足迹不可追寻,而想象中的渡口始终没有出现。我摘下艾叶戴在自己的耳边,心中的惆怅无法寄托。

   

  这些青春的记忆无时不刻地留在我心中,让我始终清晰地记得那天的种种细节以及自己当时的心情。我想,屈原当年失意的心理也无非就是这样吧,爱而不可见,一往情深却被视作草芥。

   

  大学毕业后独自一人来到湖北的某个小城。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心情平静地足以阅读李泽厚的《美学三书》。从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与宗教舞蹈,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饕餮与线条艺术,再到先秦理性精神与楚汉浪漫主义以及魏晋风度与佛陀世容……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与美学历程一一呈现在眼底。尤其是读到屈原一章的“美在深情”时,泪水盈眶,唏嘘不已。发觉,原来历史是相通的,情感的共鸣是始终存在的,并不因为相隔千年而生疏。

   

  后人曾对屈原的生平有过种种假设与评说。有人说屈原傻,觉得以他的才华,在合纵连横的时代,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有作为,何至于投水自尽?但历史究竟是历史,一旦发生了,就无法改写。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评价的,这离不开个人的特征。屈原他就是这么个人,情深义重。对他的君主,对他的国家、对这个国家的黎民百姓一往情深。除了为自己的祖国尽心尽力外,其余的生存方式他无法接受。这有点仿佛于我们的初恋,尽管这“世上有百媚千红,但我只独爱这一种”,为之茶饭不思,为之柔肠寸断,为之心如刀绞,却也无怨无悔,一往情深。(市创投 孙杰平)